跨国巨头飞利浦,为何沦为了“贴牌大王”?,飞利浦什么产品贴牌

工攵
2025-05-23 22:00
3451次阅读
陈奕迅微博在线 金价下跌致借贷炒金损失严重
跨国巨头飞利浦,为何沦为了“贴牌大王”?,飞利浦什么产品贴牌

跨国巨头飞利浦,为何沦为了“贴牌大王”?,飞利浦什么产品贴牌 - 优质导航资源

另外,史蒂文又拿出了一份新的菜谱,众人怀疑他早有跳槽意图,不然怎么会留一手呢。

在《南极人:我们不生产保暖内衣,我们只做吊牌批发商》一文中,正解局解读了利用贴牌赚钱的商业模式。

最近,有读者反映,跨国巨头飞利浦的很多产品,也是贴牌。

正解局查询了相关信息后发现,飞利浦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由代工厂生产,部分品类甚至已被授权给了其他企业。

换言之,拿到授权的企业,直接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贴上飞利浦的牌子。

作为最为国人熟悉的国际品牌之一,飞利浦一度是“高档进口”、“质量保证”的代名词。

曾经的跨国巨头,为何沦为了“贴牌大王”?

1891年,飞利浦在荷兰创立,靠生产碳丝灯泡起家,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

飞利浦的灯泡广告

此后,飞利浦不断拓展产品线。

1927年生产收音机,1939年推出电动剃须刀,1949年销售电视,1963年推出小型盒式磁带,1982年推出吐司机,1994年推出咖啡机,1997年与索尼公司合作推出DVD,2018年推出空气炸锅……

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飞利浦这样,推出如此之多的家电。

因此,飞利浦被称为“小家电之王”。

飞利浦第一款剃须刀Philishave 7730

飞利浦的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在多个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持续推动社会进步。

小家电,也能做成大生意。

1996年,飞利浦的营收高达401.4亿美元,位列财富500强排行榜第53名,成为在多个细分工业领域都领先世界的巨无霸企业。

这是飞利浦的高光时刻。

此后,飞利浦的营收逐渐缩减,在财富500强的排名也节节败退。

2018年,飞利浦的营收为280.7亿美元,仅为1996年的70%,排名也下滑到了423名。

2019年,彻底跌出了榜单。

部分年份飞利浦在财富500强的排名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飞利浦的营收为194.93亿美元,不到1996年的一半。

创业百年,飞利浦的营收越干越小,是经营不善所致吗?

是,也不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拆解一下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

说起半导体,很多人都会想到光刻机巨头荷兰ASML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ASML公司是飞利浦孵化的。

受益于技术积累,飞利浦早年的实验室,为半导体技术研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3年,飞利浦正式成立半导体事业部,正式进入半导体领域。

1970年代,飞利浦收购美国硅谷集成电路公司西尼蒂斯(Signetics),成为当时全球的第二大半导体厂商。

1984年,飞利浦将其光刻技术部门与半导体设备公司ASM International合并,成立了ASML,双方各持50%股份。

ASML光刻机

可以说,ASML脱胎于飞利浦的技术部门,后者在光刻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成为ASML的关键优势。

1988年,在ASM International撤资后,飞利浦增持至100%股权。

1995年,ASML登陆纳斯达克,飞利浦开始减持股权,最终完全退出。

此外,大名鼎鼎的半导体巨头恩智浦最初也是飞利浦的一部分,2006年拆分出来,独立成半导体公司‌。

今年1月,飞利浦又出售了旗下的半导体子公司Xiver。

仅半导体业务板块,飞利浦就出售了3家公司。

ASML在2024年的营收高达305.72亿美元,恩智浦的营收高达126.14亿美元,加起来超过431亿美元,已是飞利浦的2倍。

从这个角度看,飞利浦的规模越来越小,直接原因是拆分甩卖了大量的业务。

为了验证这个论点,我们再来看看,飞利浦还拆分了哪些业务。

2004年,以3.58亿美元将PC显示器业务出售给冠捷科技。

2006年,把移动电话业务卖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早年的飞利浦手机

2010年,将中国区的电视机销售、配送及采购等业务外包给冠捷科技。

2014年,飞利浦将LED业务和通用照明业务整合组成独立公司飞利浦照明,又把LED芯片制造和汽车照明业务,合并成一家名为亮锐的公司。

2016年,飞利浦将亮锐80.1%的股份卖给阿波罗旗下基金。

2018年,飞利浦照明正式更名为“昕诺飞”,彻底与飞利浦分家,开始了独立运营。

前文说过,飞利浦就是靠生产碳丝灯泡起家的。

照明业务,堪称飞利浦发家的根基。

谁能想到,飞利浦连自己的老本行都舍得砍掉。

昕诺飞在2024年的总销售额为67亿美元,规模也不算小。

以上还只是一部分业务,面对剩下的家电业务,飞利浦的选择要分几种。

一种是产品出售+品牌授权。

2021年,飞利浦宣布以37亿欧元将其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亚洲最大私募基金高瓴资本,加上为期15年的品牌授权净现值7亿欧元,总交易额达4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340亿元。

飞利浦不仅将挂烫机、电熨斗、吸尘器、咖啡机、空气炸锅等厨房小家电以及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卖给了高瓴资本,还附带卖掉了15年的品牌授权。

飞利浦的空气炸锅

这意味着,市面上的飞利浦牌挂烫机、电熨斗等小家电,已经和飞利浦没有直接关系。

与之类似,2018年,飞利浦将净水器、饮水器、滤芯、热水器、坐便器、淋浴器、按摩、健身器材等相关品类授权卖给了德尔玛。

一种是品牌授权。

最典型的是空调,飞利浦经营百年内,从未自行研发生产过空调。

2018年,飞利浦将品牌授权给中国企业恩博力电器,由后者生产、运营,飞利浦空调这才得以进入中国市场。

飞利浦空调,是典型的“贴牌”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恩博力电器拿到了长达10年的续签合作协议,还获得了出口的权益。

飞利浦与恩博力电器续约

也就说,“贴牌”飞利浦空调,不仅能在中国市场卖,还能出口海外市场。

一种是自持品牌。

剩下的剃须刀和电动牙刷等少数品类,飞利浦没有拆分、售卖,而是自己持有。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中国官方权威的产品认证机构,其官方网站提供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检验检测等服务,也是公众查询认证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查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网站,我们能够穿透商标,看到产品背后的权属关系。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网站查询到的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到,飞利浦空调的生产厂、制造商、申请人都是恩博力,这表明,恩博力拿到了飞利浦空调的品牌授权,自行组织生产。

飞利浦净饮机的生产厂是绍兴摩纳净水科技,制造商、申请人是上海水护盾健康,上海水护盾健康是德尔玛的子公司,也就是品牌获得方,绍兴摩纳净水科技是德尔玛的代工厂。

也就是说,你买到的飞利浦净饮机,其实是飞利浦授权给德尔玛,德尔玛交给上海水护盾健康,上海水护盾健康让绍兴摩纳净水科技代工的。

顺着飞利浦的百年历史看,要么是分拆,要么是售卖,规模越来越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飞利浦,为何要不停分拆业务?

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飞利浦半导体业务遭受重创,年亏损超10亿欧元。

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飞利浦下决心大幅调整战略重点,剥离半导体业务,将重心从半导体和电子硬件领域转向医疗保健、消费品和照明等高增长行业。

尽管飞利浦在照明行业拥有知名品牌和较高市场占有率,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LED照明行业的利润率下降,长期徘徊于10%以下。

飞利浦的灯泡

家电市场同样如此,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于是,照明、家电业务先后成为了分拆对象。

最终,飞利浦保留的除了门槛较高的医疗保健部门外,就是电动牙刷、剃须刀、直发器等高附加值产品。

由此可见,飞利浦分拆业务,是一个不断聚焦核心业务的过程。

飞利浦根据市场环境、行业周期以及自身情况,不断调整业务板块,将更多资源集中于医疗保健等高利润、高技术门槛的业务,实现业务聚焦,提高企业价值。

如何评价飞利浦这一策略?

以得失视角观察,分拆业务,飞利浦获得了巨大的现金收益,用于投入核心业务的研发。

与此同时,飞利浦也错失了半导体行业发展红利,以及规模化研发与生产的协同优势。

在正解局看来,短期有收益,长期损失大。

飞利浦,正在从伟大沦为平庸。

特别是飞利浦因授权而导致的贴牌泛滥,有可能损害其品牌形象。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界定代工与贴牌的概念。

前两天,“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娃哈哈声明

有网友发视频称,买到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由今麦郎生产的。

有人留言评论道,娃哈哈在搞贴牌。

其实,娃哈哈是在代工,而非贴牌。

代工与贴牌的关键,在于代工方的参与程度。

如果品牌方负责设计与研发,只是让代工方生产,那就是代工。

如果品牌方只是贴个牌子,剩下的让代工方设计、研发、生产,那就是贴牌。

代工用得好,既能利用了代工厂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又能保持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还能确保了产品的品质,从而实现品牌商、代工厂、消费者的“多赢”。

飞利浦未曾分拆出去的吹风机、直发器等产品,也是代工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网站查询到的信息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飞利浦自持品牌的直发器,由月立集团、雷泰电器等企业代工。

只要品牌方深度参与研发与生产,代工的产品质量就不会差。

相对而言,贴牌产品完全由代工方设计生产,质量就不好把控了。

请注意,即便是贴牌,品牌的使用依然由品牌方掌控。

反观飞利浦,直接将品牌授权给其他企业,由后者生产并贴牌。

这已不是简单的贴牌,而是一种“品牌授权”。

飞利浦保留品牌所有权,收取品牌授权使用费后,将生产、研发、品控等核心环节完全交由被授权方自主运营。

消费者基于对飞利浦品牌的信任溢价购买产品,但实际产品与飞利浦无直接关联,也无法获得相应品质与服务。

若被授权方为压缩成本降低生产标准,消费者将直接感知到品质落差,大大损害飞利浦的品牌形象。

飞利浦“甩手掌柜”式的品牌授权模式,短期可获得收益,长期将导致“品牌空心化”,动摇企业发展的根基。

没有技术创新与产品品质支撑的飞利浦,还是原来的那个飞利浦吗?

精选导航站点

折腰新浪扫楼

导航资源

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到底多重要

导航资源

肖战快点退至我身前

导航资源

岩羊在攀岩方面强得可怕

导航资源

王者荣耀

导航资源

造谣陈奕迅去世博主曾造谣成龙去世

导航资源

特色分类导航

友情链接

中国汽车报 衣食当财富网 商洛新闻网 淘狗网 百度新闻搜索 很太吧游戏 笑猎奇闻网 看客网 汽车网 你好网